明天一早,我要在天桥下再读一遍马克思,像曾经少年时那样。那将是深刻的教训,提醒我过去的二十年只是实践,我们未曾发明任何一种新的关系,不过在无数的夜,消耗着写字楼里寸寸的光。
懂的人活成资产负债表,寄生于精妙的系统,人的归类是数字、是工具、是存货,不懂的人活成齿轮。劳动成就了人,而为什么长久的劳动却是为了拥有闲暇?这些他并没有讲,但我仍旧该问,我可以是齿轮,但不能爱上齿轮。我一定要再读一遍马克思。
札记
这次开启新的主题,大概会有3期。这期的内容是现代劳动关系。
前提
很久没有触碰社会议题,但却非常想表达,毕竟自己也是牛马的一员。曾经享受过时代的红利,却也一直被跌落的风险困扰。
在中国,多数人对马克思学说并不陌生,这也是曾经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它很灵活,毕竟只是一个理论框架,至少可以解释几百年。兜兜转转,我又回到大半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并不全源于童年教育,是我在遍读了几百几千年的社会变迁后越来越肯定,没有生产关系的改变,很难解决科技革命引发的本质问题。但生产关系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会花费几代人的时间。
如上是讨论的前提。
生产工具
这次所说的是一种情境,每个人都需要清醒的头脑来认识所处的时代。
王喂马的《镰刀与拖拉机》不夸张的说是近几年最喜欢的歌,在民谣的题材也并不常出现。它就讨论了科技对生产力的改变。
锄头和镰刀,以及工业革命看来都很遥远,现在的年轻人出生就是信息化社会,默认一切先进的工具都应该为人所用。就在一年前我也不愿相信科技发展会这么快,过去的概念已经切实影响到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相信最近因为生产工具改变而丢掉工作的中年人和年轻人都非常不少。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结结实实地把这个现实抛在了每个人的眼前。
现实是现代社会逐渐迭代进入2.0版,生产工具的变化带来三个影响。
前些年有个说法,当今市场上主流岗位需要的专业,在前几年大学里根本没有。科技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这样的结果,努力只是为一份敲门砖。上大学不一定能学到真正实用的东西,但可以获得一份未来就业的机会。
第二是人可能需要永远学习,疲于奔命的适应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第三是稳定的工作越来越少,需要随时做好可能失业的心理和现实的准备。
悲凉的是,不管是资本或社会都还没来得及应对如此迅速的改变。人需要确定和掌控的感觉,不可知又做不了什么时,人是非常痛苦的。不确定性凝结成不安,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
自己倒还好,已经快就业了20年。所幸在最后一艘船上继续飘荡,可以不太为这些工业变革的波动所影响,但偶尔有感于各个时代人们的不同境遇。过去面对未来即使一切未知,仍旧充满希望,每个人都愿意相信明天会更好。如今残酷的点是可能会更好,只是不一定与每个人都有关系。
剥削
马克思思想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剥削。在我看来,只要使用不被恰当估价的劳动就是剥削。工业社会经常把人比喻成齿轮,现在问题是居然连齿轮也许都不再被需要。社会淘汰机器,机器淘汰齿轮。曾经是齿轮的我们,即将面临新的选择。
再往上看,可能还有国际间分配的一层。但它没有改变齿轮的本质,西方、中国、第三世界的齿轮都是齿轮。了解这件事的残酷挺重要,我不能爱上做齿轮,这是作为齿轮的自觉。
人的价值
可以肯定的是行为及创造是人的意义所在。有所行为、有所结果、有所影响一定是造就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但人的价值是否在于劳动,目前仍持保留意见,也是我对这个理论尚存的疑惑。
我认为劳动对人价值的体现还是局现在当下的历史时期,在具体的生产关系之中才能解释。劳动一直没有突破对时间的交换这一框架,把自己的时间变成别人的享受。在服务型社会这样的交换很多,但人也更虚无,在越来越需要彼此交换的服务当中迷失掉本元的东西。
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多数人不一定需要像现在这样形式的劳动。
人需要创造,或许回归到把原始创造作为自我实现的手段也是一种可能的路径。
选歌感想
这次好几首(如果不是每一首)都深受马克思理论影响,包括《镰刀和拖拉机》《齿轮》,还有野外合作社的《复活》。今年在看王海洋的演出时,他在唱这首歌之前说,自己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躺平。道理粗暴,是下一次的主题。
选曲
旅行团 – 你没有名字
王喂马 – 镰刀和拖拉机
达文西 – 离职
新青年理发厅 – 齿轮
杨乃文 – 亲爱的我不想努力了
傻子与白痴 – 你终究不爱这个世界
野外合作社 – 复活
背景音乐
惘闻 – 敢问路在何方
上山低着头 下山倒着走
曾经多锋利 总有困钝的时候镰刀和拖拉机
王喂马
“梦中八百里”
2020